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

架構師工具之 - 筆記電腦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話在各行各業都是屢試不爽的。所以身為軟體架構師,就必須先把一些傢伙準備好,其中,最重要的東西就是一台 Notebook 了。

談到筆記型電腦,我從約莫十年之前,就幾乎抗拒不了輕薄電腦的誘惑,從以前Acer出的 TravelMate 3系列,我就買了三台。而現在在我手上的,則是 SONY 號稱集了十年大成的 TZ27了。

對於架構師來說,這種迷你小NB絕對不會是你拿來做工作用的機器。而是與工程師之間有話可聊的一項"話題",尤其是 SONY 的 VAIO系列,不知道何時開始,它已經成為了品味與質感的代名詞了。但,要注意的是,我說的是,品味與質感,而不是效能。

通常拿出了VAIO的機器,幾乎都會成為周遭人的話題(至少在多年前我買了 505系列的筆記電腦的時候是這樣沒錯),呵呵,有了專業的感覺之後,接下來,就是把你的架構設計大作或是你之所以被稱為架構師的偉大觀點就可以侃侃而談了,霎那間,大夥兒突然變得融洽起來,同時,對你也似乎多了一些讚賞(雖然不知道是用看凱子的方式還是羨慕的眼神)。

通常一台適合架構師的筆記型電腦,我認為應該要有下列幾個要素:

1.如同我前面說的,要有話題性,同時能夠襯托出你的專業感。

2.能夠支援大解析度的外接顯示器或投影機,能夠將你的架構大圖打在牆上,讓你好好的闡述。

3.要輕薄,好讓你四處爬爬走,不會覺得帶他是個累贅。

4.要續航力高,一場架構會議講個三小時以上是很平常的。

5.效能一般就可以了,通常只會裝文件的 Viewer 在上面,不會把整套設計工具放在裡頭。

說到這一點,我的 TZ 只符合了前四點,這讓我非常的頭痛,因為它的效能實在是差到我買來的第五天,也就是今天,就想賣了它...

早知道當初就花多一點錢買 TZ28,配SSD的版本。

電腦幾十年來,不變的就是I/O的瓶頸仍然是在磁碟上。以前是軟碟,現在是 4200轉的硬碟...無奈我選了輕薄、續航力高,損失的就是效能。

應該要來買台SSD硬碟,不然,光是開機就讓專業感大打折扣了。

2008年2月16日 星期六

你永遠不知道你會接到甚麼樣的案子 – 機房建置 vs 軟體架構師

你永遠不知道你會接到甚麼樣的案子…

最近因為一位朋友的緣故,接到了一個國外公司要來台灣設立分公司的 IT 建置案,從網路設備的採買一直到辦公室的 Cabling 與機房的規劃建置都要一手包辦。

身為軟體架構師的我還算是頭一遭遇上了這麼"底層"的東西。
以前討論的底層可能談的是作業系統裡面的記憶體交換機制,或者是F5的session handling 機制。這一次可是連機房施工的天花板與地板都要一起放進去評估了。

經過了幾次與客戶還有室內設計師的溝通,終於要在最近開始施工了。
在這期間又多學到了很多東西,在這邊把以前的經驗與這次的經驗做個小小整理,可以結合在一起,也順便可以提供給有需要的朋友做個小小的參考。

總的來說,機房的規劃包含了治理(Governance)與建置(Design)兩個部分。
從治理的角度來說,指的就是機房所需要的符合的規範,要遵守的原則,這包含了:
1.資訊安全規範 (Compliance with Information Security Policies):像是門禁、機櫃鎖以及進入人員記錄等。
2.營運持續管理規範 (Compliance with Business Continuity Management):例如電力供應的方便性、空調溫度的規劃等。
3.機房環境規範 (Compliance of Data Center Environment):像是高架地板、挑高天花板之類的。


至於設置的部分則應該至少要考慮到下面這些部分:


  • 電力系統 (Power Systems)

  • 冷卻系統 (Cooling Systems),不然就會像旁邊這樣 à
  • 機架與實體結構 (Racks and physical structure)
  • 實體佈線 (Cabling) – 包含電信、電源、網路
  • 實體安全性以及消防措施 (Physical security and fire protection)
  • 管理系統 (Management systems)
  • 服務系統 (Services)

說來拉拉雜雜一大堆,但是在實務上,這些只是從業人員努力的方向。我們都希望機房像這張圖一樣,但是相信我,我看過國際型大公司的機房跟瀑布一樣…






大部分情況下你是不可能拿到這麼多預算來打造一個面面俱到的機房環境的,當然若是像Microsoft或是 Google 那樣有著花不完的錢的話倒是可以考慮考慮…..


說到這邊倒是還蠻有感慨的,根據以往我的工作經驗來說,美國人可以把機房環境打造得非常好,我可是親眼看過 Google 的機房,無論是代管中心的配置或是內部Google所用的機器,感覺就是乾淨俐落,日本人可以把機房管得非常好,要有甚麼圖表都一應俱全,讓人打從心裡面佩服。而德國人則是可以把機房的規範定得很好,一絲不苟。而台灣則很少遇到會願意把機房做好的企業,一來因為一個好的機房所費不貲,另外一方面,也跟企業對於基礎建設的認同度有關。我想,應該大家心有戚戚焉吧…

但是最讓人尋味的就是,外商到了台灣之後,好像也就本土化了,在台灣的機房好像也….
OK,感慨完了…
機房畢竟不是一個人可以建出來的,這邊是個人認為打造一個機房應該要跟哪些人打交道:
1.客戶– 別忘了付錢的是老大,那在公司裡面呢?一樣啦,誰付錢誰就是老大…
2.室內設計師 – 管線的走法,機房的位置、IT對於機房的堅持都要講清楚先
3.電信業者 – 線路會從哪邊進來,多少外線、網路設備會進來等
4.大樓管理中心 – 空調啟閉的時間、備用電源的資訊等等
5.設備供應商 – 像是設備的尺寸、機櫃的高度、散熱的需求等
6.使用機房的人 – 切記,多大屁屁就做多大的馬桶…不要設計一個斥資千萬的機房給一個5人公司用…
7.Cabling Guy – 拉線的人一定要跟室內設計師與你自己見面溝通過,確保大家彼此的期望相同,工作能順利進行
8.Compliance Officer – 稽核人員或是規範遵守人員,以便確定所設計出來的機房符合法規以及公司的規範,像這個案子裡面,就要跟該公司的 regional IT 人員再三確認
9.自己 – 身為設計師,一定要再三確認所有的項目都有被記錄在工作說明書(SOW)當中,所有人員手上拿到的都是最新的SOW,所有人都知道SOW裡面在說甚麼

相關連結:
機房建置:可在 APC 的 Data Center University查得到唷